频道

首页 > 专题 > 2010新年传福音专题 > 正文

“把根留住”?——“祭祖”现象之简单探讨

来源:舍禾博客 2010-02-06 10:36:56
0

中国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,比如清明节、春节等。他们给死去的祖先供奉食物,焚烧冥币,并向死者跪拜,以表孝心。这正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思想,它上至君主将相,下至黎民百姓,俨然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文化堡垒。

明朝天主教来华,教廷与康熙朝廷之间便引发了“礼仪之争”。从此,祭祖问题便伴随在中国教会的历史之中,长达四个世纪之久。 [1] 今天,祭祖问题虽然已不再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最大的矛盾所在,但怎样处理“祭祖”问题却难以拿出一个符合所有华人基督徒思想的完美答案。

本文仅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展开探讨。

一、祭祖习俗之来源

“祭”为何意?从字的形状而言,“祭,祭祀也,从示,以手持肉。”广雅释言:“祭,际也。”疏曰:“祭者,际也,人神相接,故曰际也。”《礼记》言:“祭者,所以追养继孝也。” [2]

“祖”又为何意?谷梁曰:“始封必为祖。”此即姓氏的来源。《周礼》言:“左祖右社”,祖指宗庙,社指社稷。孔子云:“祖有功宗有德。” [3] 总之,在中国人的理念中,祖宗是有功有德的、具有血缘关系的先人。

中国人的宗教就是从祖先崇拜开始,祖先又是由天所赐,那么,崇拜祖先便是安天立命。不过,“敬天祭祖”从来就是“祭祖”多过“敬天”,因为古人认为,天德就是“生”,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——保存宗族、繁衍后代,这成了生存的首要之事。有生必有死,死的恐惧迫使人追寻超自然的保护力量,于是,敬天、祀天、敬鬼、祀祖随之而来。按照民间的观念,祖先和天、地、神、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。因为列祖列宗的“在天之灵”,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,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。 [4]

据《卜辞》记载,殷人祭祀先公先王,其对象往往变化不定,祭祀过程也比较繁复,但是明显可知尚未成定制。直至周代,祖先祭拜才渐趋定型。《礼记》又载:“天子七庙:三昭三穆,与太祖之庙而七;诸侯五庙:二昭二穆,与太祖之庙而五;大夫三庙:一昭一穆,与太祖之庙而三;士一庙;庶人祭于寝。” [5] 诸如此类,在《礼记》中有较多的记载,而这些记载开启了后人认识祭祖渊源的历史视窗。

此外,“敬天法祖”也体现了古人祭祖的一个思想理念。所谓“敬天”即是尊敬上天,所谓“法祖”就是效法祖先的德行,它具有“寻根”的含义。因此,从人文层面而言,祭祖有“慎重追远”之功能,藉此教育后人,要发扬祖宗的广大,继承祖先的美德。 [6]

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一语,同样体现出中国人祭拜祖先的一个理由。既然生前来不及尽孝之本分,那么,死后就可以继续来补偿这个缺失。《礼记》云: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,有三道焉:生则养,没则丧,丧毕则祭。养则观其顺也;丧则观其哀也;祭则观其敬而时也。尽此三道者,孝子之行也。” [7] 这一切无不证明中国古人给祖先敬拜的一个“合理”的阐释。

二、祭祖性质之比照

从积极的角度言,思祖、敬祖与报恩可以体现出祭祖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。但是,这三种观点并不是非通过对祖先的祭拜不可。

1、祭祖与思祖

拳拳尊祖心,浓浓思祖情。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与牵挂本是无可厚非,也是人之常情。就是基督徒也常有人对死去的亲人感到极度的惋惜,乃至哭号痛心,就像那些失去了指望的人一般(帖前4:13)。为此,中国人把对祖先的思念表现在祭拜的活动之上。祭拜本发生在敬仰神的仪式之中,而祖宗在离开世界之后,却被后人拥上了神坛。

2、祭祖与敬祖

孝敬在纪念之前,就如礼仪并不重于活生生 的 见证一样。用祭祖来表达孝道 不 一定是最佳的答案。事实上,祭祖的动机“怕”多于“敬”。叶明翰牧师指出,人们怕不向祖先祭拜会导致被人认为是大逆不道,罪恶难赦!因为,祭祖行为已经成为民间尽孝的标记。 [8]

3、祭祖与报恩

笔者在一个网站上,看到如下一段文字:

祭祀祖先、孝思亲人,是中华民族承延命脉的优秀传统。其意义是教导人人都不忘本,所谓‘反本报始’,确为人道的大根大本;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后人,诚敬祖先、忠孝父母和民族,爱人如己,事死如生。一个不重视祭祀祖先和追思父母的家庭以至民族,就如同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其生命力可知矣。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 [9] 可见,在国人的心目中,祭祖是一种饮水思源的德行教育。

但是,报恩的目的是否可以达到,却不能有确定的答案。比如,在很多的地方,在祖先忌日负责祭祖事务的是娶进门的媳妇(比如准备祭祀的肉、菜与果蔬等)。媳妇三两天就要忙着为死人打算,万一忘记了哪位祖先的忌日,那么,家庭要是出点波折,媳妇必然要背负不孝的罪名,并成为万罪不赦的人。 [10] 为此,叶明翰牧师指出,祭拜祖先的应该不是进门的媳妇,而应该是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儿孙。祖先在媳妇身上并不存在养育之恩,那么,报恩又从何说起? [11]

三、祭祖与孝道之关系

“孝”是儒学道德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,《孝经》、《二十四孝》等经典儒学著作正反映了这种思想。

谭宝刚为“孝”字做了如下的综合简释:

孝”字上面为一老人,下面为一小孩。康殷说;“象‘子’用头承老人手行走。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,以表示‘孝’。”东汉许慎则解释说:“孝,善事父母者。从老省从子,子承老也。”清段玉裁注:“《礼记》‘孝者,畜也。’顺于道,不逆于伦。是之谓畜。”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,但是意思完全一样,都认为“孝”是尊敬长辈,侍老奉亲。《礼记·礼运》也说;“何为人义?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悌。”因此,“孝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,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,“孝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。这样,“孝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。 [12] 中国古人云: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敬父母和祖先是在“尽天职”,也是在“顺天理”。 [13] 如何才能做到孝呢?比如,有一句流传民间最广、影响最深的话曰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这句“名言”主宰中国人的思想达几千年,导致男尊女卑的思想如污水泛涌,特别是近半个世纪,多少家庭为生一个男孩,而为此丢弃了多少的女孩。

在“生”的方面要做到“孝”,在“死”的方面同样也要做到“孝”。孔子云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 [14] 可见,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孝道之一,而在民间信仰中,认为“祭祀公妈”(台湾话)才是至孝的表现。事实上,这种祭拜行为已经成为了“亡灵崇拜”,“尤其是出于惧怕祖灵因受不到照顾而报复作祟的心理投射。” [15]

四、祭祖在中国最新之崛起

每年十月初一,被称为“十月朝”,又作“祭祖节”。十月初一是进入冬天的第一天,人们担心在冥间的祖先之灵魂缺衣少食,无法过冬,故此,选择这一天用黍矐、冥衣等来祭祀祖先,以表孝心。

而今,祭拜活动不再限于民间,它已成为官方的手段,以各种名义举行大型的祭奠活动。这些大型的祭祖活动,意在提升中国文化,提倡国学,同时也藉此宗教礼仪,凝聚人心。

比如,2004年,孔子诞辰2555年的纪念日,政府公开的、高档次的举行了“祭孔”活动,内容包括一系列的宗教活动,比如:入孔庙、安神位、迎神、求神、神降、参神、上香、谢神、辞神、送神等。

2006年10月27日,“全球华人炎帝陵祭祖大典”在湖南炎陵县举行,程序包括龙祭、敬献高香等活动。在这次祭祀大典中,有媒体的宣传语为“祭奠中华始祖,追寻民族魂和根。” [16]

2007年10月19日,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了“万人重阳共祭轩辕皇帝”的大型祭祀活动,整个祭祀活动所表现的宗教信仰成分远远超过“孝道”的本意。

在台湾,祭祀更是普遍,各类以全球华人祭祖大典为名的活动更是层出不尽。

总之,在进入21世纪后,中国人以学术、民族精神等名义进行了大量地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祭拜仪式,祭祖被官方改头换面,粉墨登场,但是,其不变的内容众人皆知。祭祖在现代社会的崛起,有其背后的因由,而对于基督徒来说,有待更深入的思考。

五、基督徒对待祭祖之态度

无论是传教士,或是本土信徒;无论是执行单一政策,或是寻求权宜之计……祭祖问题在新教传入中国后,一直备受关注,一直被掀起阵阵波涛。那么,基督徒对此要持怎样的态度呢?笔者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做简单阐述。

1、传教士之争

基督徒认为祭祖属于拜偶像行为,从传教士开始,就采取了严厉地措施,禁止信徒参与祭祖的活动。当然,理解任何一个问题永远是具有多面性的,比如,有人就认为假如当时传教士在祭祖一事上稍稍妥协,那么,福音中国化的进程也就不至于如此缓慢。1983年在台北举行的“基督徒对祖先崇拜问题的反应”研讨会上,一些学者措辞严厉地斥责当年传教士对于祭祖问题的强硬政策,他们说:“若不是一些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宣教师,执意不让中国的信徒敬祖,则今天不但中国的教会史要重写,甚至中国近代史都要从基督化的过程来阐述了。” [17]

这样的评论的确过于离谱,刑福增谓之有“事后孔明”之嫌。 [18] 就笔者自己的观点而言,对传教士的偏激断定实在差矣!传教士坚持“己见”并非空穴来风。笔者试举几例:

马礼逊强调传教士必须严格的禁止信徒的祭祖行为,因为这与基督的信仰冲突。卫三畏认为祭祖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拜偶像的表现,而且是狡猾的行为,因为这种恶行,乃依附在孝亲的美善之中。 [19] 宴马太指出祭祖在古代原本具有孝敬祖先的意义,但数千年后的今天,这种精神不一定得以保留。几千年的祭祖历史非但没有让中国下一代的年轻人学会孝敬,反而是越来越反叛。对这些人来说,他们的孝道,只不过在父母死后才奉行而已。更进一步地说,祭祖已经成为中国人基本的宗教,他们希望藉此避免灾祸,保障平安。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孝的本质,而成为拜偶像的行为。 [20]

当然,也有一些传教士认为,允许祭祖可以吸收更多的中国人加入教会,或者认为祭祖也是一种使人尊重自我的道德观念。 [21] 还有传教士认为,祭祖的本质是孝亲,传教士要反对的应是附杂其中的一些仪式,而不是全盘的予以否定。 [22]

2、本土信徒的意见

是否需要拆除神位牌,这让本土信徒左右为难。但同时也引发了理性的对话。

一位名为劫余子的儒生引发了关于祭祖的讨论,他认为祭祖是“人子报本之举”,属于“天性所发”,因此,不应该予以阻止。 [23]

另一个典型的例子,就是来自温州的传教士亨特,他致函《教务杂志》,就一位中国牧师向他的建议征询意见。这位温牧师提出,能否以一个上写祖先名字的典雅牌匾来代替神位牌?这封信函被杂志刊登后,引起不少的反响,尽管最后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,但代表本土思考的声音已经发出。

不过,在历次的讨论中,反对派都会获得更大的支持票,这样的决定,一直影响着之后数世纪的中国教会,这对中国教会的纯洁性具有巨大的贡献。

3、不祭祖不等于不孝

其实,古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。比如,曾子曰:“椎牛祭墓,不如鸡豚,逮亲存。”曾子的意思非常清楚,与其在扫墓的时候把整只牛都拖去祭拜,倒不如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,给他们一块鸡肉或鸭肉,好好来孝敬他。 [24] 欧阳子曰:“祭之丰不如养之薄。”与其在父母死后以丰盛蔬果、鱼肉祭祀,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,好好的孝敬奉养他们就够了。 [25] 这同样表达了孝在活人的时候,而不是在死了之后。

圣经何曾又不是教导信徒要孝敬父母呢?旧约“十戒”中关于人伦的第一戒便是:“当孝敬父母,使你的日子,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,得以长久。”(出20:12)保罗解释说,这是“十戒”中第一条带有应许的戒命,可见,神对孝敬之道是何等的看重。另外,最值得我们举证的就是耶稣亲身的所作所为,他在十字架上临死之前,把自己的母亲交给最心爱的门徒,让他能给母亲养老(约19:26-27)。

可见,基督徒反对祭祖,在根本上不存在不孝敬父母与祖先的嫌疑。如同古人所教导的,基督徒把对父母的孝敬做在了父母有生的日子。这与那些在父母在世时百般忽视,乃至虐待,而父母去世时涕泪淋漓,乃至年年举行祭拜仪式之人的行为更加理性,更加得体,更加能表现出“孝”的真谛!

总之,祭祖行为在中国教会历史中是一个常常受到争论的问题,作为基督徒,我们理当识别祭祖仪式所具有的宗教性质,它不但体现中国人的“孝道观”,但更多的是体现出中国人对“亡灵的崇拜”。基督徒要遵从圣经的教导,孝敬父母,使我们在世蒙福。这样,无论遇到外界怎样的指责,就可以如圣经所说的:

“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。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,就要常作准备,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。”(彼前3:15)。



[1] 刑福增、梁家麟著:《中国祭祖问题》,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,香港,1997年8月初版,页4。

[2] 参黄伯和等著:《基督徒与祭祖》,雅歌出版社,台湾,1996年7月再版,页41。

[3] 同上,页42。

[4] 参http://www.guojiele.com/feast-feastid-184.html

[5] 参《礼记·王制》。

[6] 曾子言:“慎重追远,民德归厚。”

[7] 参《礼记·祭统》。

[8] 叶明翰著:《祭祖与轮回》,大光传播有限公司,台湾,1999年3月初版,页98。

[9] 参http://www.dfg.cn/gb/chtwh/jzben/index.htm

[10] 叶明翰著:《祭祖与轮回》,大光传播有限公司,台湾,1999年3月初版,页96。

[11] 同上,页97。

[12] 谭宝刚著:《中国古代儒家“孝道”观浅谈》,发表于http://www.confucius2000.com/confucius/zggdrjxdgqt.htm

[13] 叶明翰著:《祭祖与轮回》,大光传播有限公司,台湾,1999年3月初版,页128。

[14] 朱熹著:《四书集注》,岳麓书社,长沙,1985年,页79。

[15] 董芳苑著:《机遇与对话》,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台湾,1998年7月初版一刷,页73。

[16] 参http://zt.rednet.cn/c/zt/7326/

[17] 丘恩处著:《圣经与敬祖问题》,发表于《文艺》第九期,1984年3月,页4。

[18] 刑福增、梁家麟著:《中国祭祖问题》,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,香港,1997年8月初版,页4。

[19] 同上,页8。

[20] 同上,页12。

[21] 同上,页14。参注脚26。

[22] 同上,页16。

[23] 劫余子著:《苏郡劫余子来函》,发表于《教会新报》,台北,华文书局,第一册,页33b。

[24] 朱台深讲道,李奇霖记录整理:《祭祖与敬祖》,http://www.christianstudy.com/data/nt/romans_c02_v28-29a.html

[25] 同上。

微信二维码

1. 来源未注明"28365365体育"的文章均仅代表编辑本人观点,不代表28365365体育立场,其观点供读者参考。如果有任何侵 犯您权益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,谢谢。

2. 注明"28365365体育"的为本站写作整理,其版权归28365365体育所有。未经我站授权不得转载,除非营利性刊物外,但须 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(URL)。

3. 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,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,均已注明来源,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如果有任何侵 犯您权益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,谢谢。

28365365体育微信二维码